最近,我跟随老公回到美国,拜访了他的一些朋友。这次之行让我对美国的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也让我认识到通过旅行和交流获得的新视角是多么宝贵。在这个信息时代,文化交流显得很重要,尤其是在中美之间,一种原因是社会化媒体上那些光鲜亮丽的生活,另一方面是普通人面临的现实压力。
在纽约的一个周末,我们做客于一位过去十多年一直在中国生活的美国朋友家。聊天中,他提到自己的三位孩子,以及他们领养的云南听力障碍的小女孩。双方各自独特的经历让我们的交流变得生动而温馨。面对我询问他们更喜欢哪个地方时,他保持开放的态度,表示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的美好和可珍惜的回忆。这种真正的人文关怀,让我对“普世价值观”有了更具象的感受。
当谈及美国人的收入时,我发现,不同的社会阶层给出的答案截然不同。依据数据显示,美国平均家庭资产高达106万美元,但中位数却仅有16.6万美元。这个数据传达的信息简单明了:支撑起这一个国家财富巨椎的,是极少数的钱包,而大多数家庭则屈居其下。换句话说,真正富有的并不多,绝大多数普普通通的家庭过着攥紧工资单的日子,尝试着维持基本的生活。
美国的经济结构使得贫富差距愈发严重。许多人因生活在核心地带的城市而受到忽视,随着房价、医疗成本的高涨,月薪几千美元的工薪族,往往不得不打拼多份工作才能维持生计。与此同时,生活在城市边缘或者乡村的蓝领工人的收入和白领形成强烈对比,尽管不少人以为,在“繁荣”的表象下,大众也能过上好日子,其实未必如此。
回顾我在美国的这段经历,我发现身边的朋友可大致分为几类。第一类是那些获得财富自由的新移民,他们的孩子都在私立学校就读,不再需要工作,只需陪孩子享受快乐的成长时光。第二类是稳定的中产阶级,他们忙碌工作,也过着体面的生活,但每月依旧要面对压力。最后一类则是一些留学生和签证工人,他们在国际大都市辛苦打拼,努力存钱,面临的不安定感与孤独感无疑是一种巨大挑战。
在谈论物价时,大家习惯将它与中国作比较。确实,在美国外出就餐的费用较高,这是由于昂贵的人工和小费文化所致,但生活在超市的食材价格并不那么可怕。比如我们在纽约一家农贸市场上,花35美元买了一整箱草莓,数量以及品质都是相当的好的选择。然而,在中国,类似的消费可能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。而美国人在购买食品时,有时会感觉水果和蔬菜贵,但其实肉类的价格更便宜(尤其是牛肉),这一点常常被忽视。
在深入体会了一些美国家庭的生活后,我渐渐意识到,那些关于中美差异的标语虽好,但必须辩证地看待。无论是美国的丰厚背后依然隐藏的贫困,还是中国一线城市对比农村的繁荣问题,归根结底,这样一个世界上最本质的差异不是地域的发展,而是作为不同阶层间的生活体验与价值不断碰撞所带来的感悟。